Get the pdf download to your inbox:

No spam, a download link will be sent directly to you.

This site is protected by reCAPTCHA and the Google Privacy Policy and Terms of Service apply.

Stay on top!

Get helpful articles and special offers once a month.

聚合物体系的三维纳米尺度分析

引言

光诱导力显微镜(PiFM)[1]结合了红外吸收光谱技术与原子力显微镜技术,通过局域红外吸收光谱和样品表面异质材料的亚10纳米空间分辨率 mapping,实现纳米级化学分析。

其卓越的空间分辨率源于针尖增强的近场分布,该场分布仅向样品表面延伸约20纳米。然而,存在一种PiFM配置可使技术更具体相敏感性(采样深度达约1毫米),当与表面敏感型PiFM模式联用时,可实现异质材料体系的纳米级”三维”分析。

本文将通过分析两亲性硅氧烷-聚氨酯(AmSi-PU)涂层来展示该技术的精妙性与实用性。该涂层因不同组成聚合物发生横向相分离与纵向分层[2],展现出优异的防污损性能。

样品背景

兼具疏水与亲水特性的两亲性表面是耐久型海洋涂料的候选方案,可最大限度减少海洋生物附着。本研究将采用PiFM分析两种两亲性硅氧烷-聚氨酯(AmSiPU)防污损配方。这两种配方源自两种不同的聚异氰酸酯预聚物,分别与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和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三聚体反应的不同类型聚乙二醇(PEG)。9号与12号样品分别使用PEG-550和PEG-750;样品编号与参考文献[2]保持一致。

Fig-1-3D-Nanoscale-Analysis-of-Polymer-Systems-App Notes on PiFM
图1:两种样品(参考文献[2]中的#9与#12)的形貌图、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体相敏感与表面敏感PiFM光谱。每个样品的PiFM光谱采集位置均标注于形貌图中。

分析

图1展示了两种样品在表面敏感与体相敏感两种PiFM模式下,两个不同检测位点获得的形貌图与PiFM光谱(另附FTIR光谱作为对照)。观察9号样品的表面敏感光谱,可见两个位点均检测到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特征峰。但即便在波数大于1331 cm⁻¹区间增强激光功率后,两个位点均未检测到聚氨酯(PU)特征信号(缺乏1730 cm⁻¹处的代表性峰)。相反,在体相敏感光谱中,基体(圆形岛区)呈现出更强的PU(PDMS)吸收峰。由此可见,9号样品表面覆盖着一层PDMS(由于未检测到PU峰,说明层厚超过约20纳米),其下方发生相分离形成PU富集基体与PDMS富集岛区。需注意FTIR光谱是四个区域(两个横向分隔区与两个纵向分隔区)PiFM光谱的综合表征。

12号样品在Z轴方向的分层现象较弱,因其表面敏感光谱中同样可见PU吸收峰。与9号样品类似,该样品也存在PU富集基体与PDMS富集岛区的相分离;但不同的是,这种相分离贯穿整个样品深度(包括表面)。为更好分析纯组分分布,我们采集了高光谱PiFM红外成像(hyPIR),即在图像每个像素点(256×256像素,约含65,000条光谱)采集PiFM光谱。随后通过主成分分析(PCA)与多元曲线分辨率(MCR)处理,生成纯组分分布图及光谱。结果如图2所示。

Fig-3-3D-Nanoscale-Analysis-of-Polymer-Systems-App Notes on PiFM
图2:基于样品#9和#12的高光谱PiFM红外成像(256×256像素点PiFM光谱)经PCA-MCR分析计算得到的纯组分形貌图与复合图像。对于9号样品,纯组分3、1、0的光谱分别与PDMS、PU及PEG-600的FTIR光谱(橙色与浅蓝色)对照显示;12号样品的纯组分2和0的光谱则分别与PU和PDMS的FTIR光谱(橙色)对照。

9号样品中,纯组分3(复合图像中的绿色)光谱与PDMS的FTIR光谱高度吻合。组分1(蓝色)光谱与PU的FTIR光谱高度一致。组分0(红色)光谱主要包含PEG和PDMS特征,并伴有微量PU贡献。彩色图像清晰展示了这些组分的相对分布。12号样品的PCA-MCR分析仅识别出两种主要纯组分:组分2的光谱特征与PU相似;组分0则以PDMS为主,含少量PU和PEG(根据1100 cm⁻¹处峰强判断)。复合图像显示出比9号样品更简单的相分离结构。针对在表面观察到相分离的12号样品,我们进一步采集了高分辨率表面敏感PiFM图像(见图3)。

Fig-3-3D-Nanoscale-Analysis-of-Polymer-Systems-App Notes on PiFM
图3:针对12号样品,在表面敏感PiFM模式下采集了小扫描范围的PiFM图像(含复合图像)及形貌图,展现出卓越的横向分辨率。

结论而言,本研究展示了光诱导力显微镜(PiFM)在解析聚合物组分横向与纵向纳米级相分离方面的强大能力。

参考文献

  1. D. Nowak et al., Sci. Adv. 2, e150157 (2016).
  2. T. P. Galhenage et al., J. Coat. Technol. Res., 14, 307 (2017)

Interested in a niche application?

Ask us, we may have already studied it.